《庄子·逍遥游》中讲到一只鸟,以“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描写其清高和雅逸。李清照词写道:“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后来人们以“新桐初引”形容君子人格的潇洒与高逸,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移情。屈原特别喜欢将香草比为美人,来佐证人格的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中国历代文人喜欢赋予花草人格品性,借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花鸟画正是中国文人移情遣志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将花鸟的自然属性和人文意义进行融合,二者相辅相承,梅、兰、竹、菊四君子画便由此出现。
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他认为,一个好的画家不能只停留在形的描摹上,必须提升到“以形写神”的层面。中国绘画最讲究的就是意境的营造。意境作为一种美学概念, 对中国绘画有着深远影响。这种意境的创造,其是画家特定文化心境的一种艺术传达,是个人心灵追求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
“不愁明月尽,自有暗香来。”这联古诗说出了中国艺术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真谛。宗白华先生说: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而意境则是绘画的灵魂。
中国花语以图案形式出现,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图案。花鸟画中的图案喻意大致分两种:以花的自然属性体现自我修养、人生境界;以相对固定的图案形式表达人生志趣、吉祥幸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文人在花的世界里承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寻觅着自我精神的慰籍,寄托着出世的安逸与入世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民间,不同的花语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艺术表达。无论清雅或世俗,花语一直在人们的心中存着一份美好,一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