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微信
微博
观众留言
友情链接
EN
礼乐春秋

将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中国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个人修养,礼乐制度指导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这些礼乐器,通过材质、形态、装饰、色彩、铭文和组合方式的差异,呈现了人们不同的身份等级和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铜器与礼制之间的关系逐渐松弛。汉代以后,青铜礼器逐渐淡出了历史,但礼乐制度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财富。

第一单元 钟鸣鼎食

  礼乐制度肇始于周公“制礼作乐”,西周中期以后趋于完备,蔚为大观。“礼”是周代社会的核心,规范等级秩序。“乐”是礼制施行的保障。西周礼制包括鼎簋制度、乐悬制度、族墓制度、棺椁制度等,复杂的器用制度彰显严格的等级秩序。

  钟鸣鼎食是礼乐制度的象征,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千年发展演变,已渗透到国人的血脉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行为。

  考古发现,青铜礼器和乐器常共同出现在商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说明礼器与乐器的配合使用已经成为表达礼制的程式。


第二单元 我武惟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即武事,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两周时期,出师之前要祭社杀牲、并以血涂鼓;战争当中行卜筮之事,向先祖、河神致祭,祈求胜战;战后行献俘礼,宴享将士、抚恤亲属。属于武事的还有田狩之礼,即大蒐礼,晋侯曾多次行大蒐礼,教民以礼,整顿军队,任命将帅。考古发现的大量车马器和兵器,多是戎马仪行的见证。

第三单元 立身以礼

  春秋以来,贵族阶层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利用鼎簋等礼器,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它青铜制品,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和富有。因此,使用带钩、铜镜、精美刀具、弄器等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并且以此作为善自约束、端正衣冠、彬彬有礼的一种精神文化追求。“不学礼,无以立。”生活用器作为修身之“礼”,是礼乐制度内涵的延伸。

第四单元 礼通四方

  夏、商、周时期,山西境内华夏与戎狄交错杂处。晋国建立后,与周围戎狄战争不断,同时文化交流也很频繁。

  多年来,山西发现的青铜器,有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倒钩铜矛、鄂尔多斯式兽首刀、鹤嘴斧、动物形牌饰;还有来自两周诸侯国的鲁侯鬲鼎、吴王夫差鼎、秦式短剑等。这些青铜器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社会现实。

第五单元 赵卿之制

  春秋以降,周天子势衰,诸侯争雄。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

  伴随晋国称霸的历程,晋卿赵氏逐渐崛起。赵衰、赵盾、赵鞅(简子)等赵氏宗主屡掌晋国政柄,地位显赫。赵简子谋略宏远,营建晋阳,开创晋国新局面,死后葬于晋阳。太原赵卿墓即赵简子之墓,从随葬的青铜器、玉器及车马坑等情况看,其等级和规模堪比诸侯,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晚期的制度革新和社会气象。

第六单元 古韵新风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变法图强,百家争鸣,变革是时代的主题。青铜器作为传统礼制重要载体也发生新的变化,三晋青铜器成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精巧的造型,广泛的分布,反映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礼器组合鼎豆壶的出现,反映出“礼”随时代的潮流而改变。

  秦汉以降,中国社会由列国纷争走向多民族统一。青铜器不再居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而是步入到寻常生活。质朴、实用的风格,折射出别样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