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微信
微博
观众留言
友情链接
EN
方圆世界

  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产生于夏商,终结于清末。数千年间连绵不断,并影响到邻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馆藏的中国古代钱币,品类丰富,绵延有序,珍品诸多。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冶金铸造,以及文字书法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一单元•先 秦(前17世纪—前221年)

  先秦是中国古代货币由产生到成熟的时期。货币大约产生于夏商,最初使用天然海贝。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盛行,形成布币、刀币、圜钱等不同的货币系统。布币由农具铲演变而来,流行于中原诸国。刀币和圜钱流行于燕、齐等广大地区。为我们描绘了先秦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图景。

第二单元•秦 汉(前221—219)

  秦统一中国,结束纷乱的六国币制,通行“半两”钱,顺应了经济的发展。从此中国货币定型于方孔圆钱,后世沿用两千年而不改,在中国货币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汉武帝始铸“五铢”钱,汉朝迎来强盛。新莽政恶钱善,为后世所钟爱。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0)

  战乱频仍的时代,也是币制混乱、钱币名称繁多的时代。成汉的“汉兴”钱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文为玉筯篆,书法绝工,制作精美。

第四单元•隋唐五代十国(581-959)

  隋朝的“五铢”钱,是汉初以来以“五铢”为文的铸币通行700余年的最后绝响。唐武德四年(621),始铸“开元通宝”,开中国古代货币宝文称谓的先河,直到清末沿袭不改。五代十国,币制紊乱,鱼龙混杂。南唐隶篆两体的“开元通宝” 是钱币史上最早的“对钱”。

第五单元•宋(960—1279)

  宋代仍以铸币为主,白银和纸币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货币种类繁多,难以计数。钱文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同大小和币文相同,但书体不同的“对钱”大盛;更出现宋太宗、徽宗等帝王亲笔书写钱文的“御书钱”。宋代货币铸造精美,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第六单元•辽、金、西夏、元(916—1367)

  辽、金、西夏、元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币制和铸币风格不尽相同。辽钱古拙,别具一格。金代钱、钞并用,“泰和重宝”篆书钱制作精良,文字秀美。“贞祐宝钞五十贯钞版”是金代交钞制度的珍贵实证。西夏钱币中的西夏文钱,是少数民族文字铸币的初始。元代铸币有蒙、汉两种文字,其中带有地支纪年的钱币较有特色。

第七单元•明、清(1368—1911)

  明代独行“通宝”,钱钞并用,“中书省大明通行宝钞”行用仅数年,存世稀少。清钱满、汉文兼用,纪地、纪局、纪重,版式十分复杂。乾隆“新疆红钱”、“嘉庆通宝”雕母钱、“咸丰通宝”与“同治重宝”部颁样钱都是难得的珍品;“光绪元宝”银样为仅见之孤品,为中国古代钱币的终结提供了实证。

其他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