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微信
微博
观众留言
友情链接
EN
戏曲故乡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中祈福或酬神的歌舞。千百年后,由于滑稽戏和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加盟,最终形成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戏曲。同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一样,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的艺术瑰宝。

  宋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百姓追求生活享受,官方倡导寓教于乐。集多种表演艺术的杂剧出现,广受欢迎。再经金代院本和诸宫调的发展形成的元代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历代剧作名家辈出,戏曲舞台遍布村镇,戏曲文物丰富多彩,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尤其晋南临汾一带,自古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成为宋元戏曲艺术成长的一片沃土。直到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异彩纷呈的戏曲文物遗存和经久不衰的戏曲艺术传承。


第一单元 百戏率舞 祀天娱人

  原始先民在为祭天祀神而创造歌舞之时,不曾想歌舞艺术会在后世社会生活如此普及。礼天祭地、驱鬼避疫、欢呼胜利、喜庆丰收、丧礼悲歌、男女欢愉……人们把对自然的恐惧,对鬼神的敬畏,抒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寄托于歌舞。

  进入阶级社会,部分音乐和歌舞与礼制相联系,成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但民间歌舞表演仍然如火如荼,代有创新。先秦之“傩”,汉魏之“优”,唐代“参军戏”,宋代的社火表演以及儿童的竹马戏等表演形式,源于民间,活跃于民间。


第二单元 根植生活 教化天下

宋、金戏曲艺术,从形式上吸收了历史上多种表演手段,糅合提炼,形成了特有的演出模式。其内容则由最初的祀天娱神、驱病攘灾,到宫廷宴享、声色娱乐等等,逐渐演变成教化民众和针砭社会的娱乐活动。根植于民间生活的戏曲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人生百态。

晋南宋、金砖雕墓,有许多反映戏曲艺术和社会生活的雕刻作品,由此可以体味到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三单元 生旦净丑 演绎人生

  宋金时期,戏曲艺术的早期形式之一 ——杂剧,开始在山西南部的市肆和乡村蓬勃兴起,商业演出广泛流行。演员开始划分行当,出现副净、副末、装旦、装孤、引戏等角色,并有了相对稳定的服饰和妆扮;乐队的人数和乐器种类以及伴奏曲牌也逐渐固定下来。到元代,在角色搭配、服装道具、乐器伴奏、剧目曲牌等方面都更加稳定成熟,并向更加复杂细腻的方向发展。戏曲作为一门崭新的艺术门类,登上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舞台。

第四单元 镂影绘声 乡土风情

  皮影戏把传统的说书讲史的曲艺,发展演变成“形声并茂”的特殊戏剧形式。尤其适合于观众不多的山乡野村。演出时,表演艺人操纵着由驴皮或牛羊皮制成的“影人”表演,再以灯光透射到白幕布上。随着活动影像动作,配以人物念白和唱腔及乐器伴奏,构成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

  皮影戏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山西皮影分晋南和晋中两路,表演风格,各有千秋。制作精美,色彩艳丽的 “影人”,亦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其他藏品